查看原文
其他

什么样的老师学生毕业了仍念念不忘?想把这位老师分享给你很久了

2016-11-09 星教师



认识邓夏秋

邓夏秋,温州市广场路小学语文教师,全国小学“电影遇见书”影视课程第一人。近年来投入对儿童电影文化课程的研究开发,在宫崎骏动画电影品鉴及儿童小型电影课方面有着独到见解。坚信“改变课堂,从而有了改变世界的可能”。 


文|邓夏秋

编辑|张丹丹

图片|花瓣网


5年前,刚上三年级的任芷乐同学换了一个班主任,新班主任邓老师温温柔柔的样子,总是笑眯眯的,光看着就想和她亲近,更让同学们惊喜的是在午间管理,或是在校本课上,邓老师都给她们放电影、讲电影。

第一部电影是《风之谷》。看电影前,邓老师先做简单导读:《风之谷》的主角名叫娜乌西卡,是个公主,她漂亮、善良、纯真又勇敢,在外敌入侵和自然灾难的双重危机面前,她用自己的勇气和担当化解了代表掠夺的人类与代表自然的“王虫”之间的生死决战。

看完电影后,邓老师提问:“喜欢娜乌西卡?喜欢她什么地方?”

随即,同学们都争抢着回答。然后,邓老师把电影一点点回放、解释:“娜乌西卡身上有着与众不同的浪漫气质和勇气,你看,她是公主,但一点都不娇气,风车坏了,她自己动手修;她还只是一个16岁的少女,父亲(基尔王)病危,她没有兄长、没有姐姐,在战争和敌人面前自觉地就担当起了‘守卫家园’的责任;你看,这个细节,面对愤怒的‘王虫’,娜乌西卡划破自己的手臂,用自己的血引开‘王虫’……”一时间,孩子们都听得入了迷。

“我要做个像‘娜乌西卡’一样善良、能干、有爱心的人。听邓老师讲了《风之谷》后,我再也放不下‘宫崎骏大师’的动画片了。”任芷乐一下子就成了“宫”迷。

前年,任芷乐和父母一起到日本旅游,一家人直奔“三鹰市立动画美术馆”,也就是“宫崎骏漫画美术馆”。那时,任芷乐已经读初一了,但她还是不忘“要和小学里的邓老师说说呢”——“邓老师,那真是太美了!与宫崎骏的电影一样:纯粹、美好,像是梦里的地方。”

无独有偶,另一位学生陈飞羽成了‘久石让’迷。听了邓老师讲《天空之城》以后,这位学生开始了解久石让的音乐成就、乐曲风格、作曲历程……而这一切,都远远超过了邓老师的预期。

这是一个读屏的时代,如果仅仅让孩子们看文字,可能效果会稍微逊色一点。邓老师说,她有一个梦想,那就是在光影的世界里,和她的学生一起雕刻时光、雕塑心灵、雕琢人生。


沉醉光影,邂逅课程


作为教师,我时常观察学生看电影的各种反应。我做过统计,学生进入小学后,读过小说并看过相应电影的情况为数不少,大约在20部左右。更重要的是,用文学加电影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,对小学生而言是一件喜闻乐见并受益匪浅的事。

和学生一起观影,也引发了我对当前教育的一些思考。各课程之间泾渭分明,涉及的语境或问题都是经过学科本位处理后才进入课堂的,缺乏跨学科地整合。电影本身是一种很特别的现代综合艺术形式,它从文学中吸收了叙事方式和结构,从戏剧中借用了演员的表演方法,从绘画中吸取了构图和色调,从音乐中汲取了节奏……电影蕴含的丰富教育价值值得好好挖掘。

2000年,学校为我们班配备了多媒体设备。我就利用午休时间和学生看电影。因为喜爱宫崎骏,播的也是他的电影。那时候,我只是想和学生分享好看的电影。看了一段时间后,学生开始在课间自发地交流对影片的看法,遇到见解相持不下的情况,会请我评判。当我发现一些有意思的话题,便抽空和全班学生一起,聊得不亦乐乎。久而久之,我开始尝试着事先预设话题,观影后和学生一起谈古论今、臧否人物。

我带第二届学生的时候,“遇上”了新教材。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有 《翠鸟》《燕子专列》《一个小村庄的故事》《路旁的橡树》,是以“人与自然”为专题的文章。我就结合这个专题,将宫崎骏电影进行了剪辑,在课堂上进行片段呈现。

很多学生自主在课后看完了所有课上提到的电影,而且互相之间积极分享观感。由此,将微电影用于课堂的想法应运而生。为了上好教学生涯中的第一节电影课,我费了不少工夫。除了反复看电影本身,还查阅了大量影评,翻阅了跟宫崎骏导演及其作品有关的资料、纪录片等等。前前后后反复雕琢、打磨了近两个月,我整理出了电影课《风之谷》。

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,我积累了丰富的电影课素材。我的电影课程分为:点状课程、线性课程、立体课程。


《风之谷》电影课程的点状设计


利用点状课程可引导学生透彻了解一部电影,如基本了解电影内容、读懂画面色彩、关注镜头的语言表达等。点状课程是所有类型电影课的基础。通过此类课程,学生的观影水平会有较大提升,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。那么,具体到一节宫崎骏的电影课,我们怎么去操作呢?

以《风之谷》为例。《风之谷》电影课程的点状设计:先是“了解电影”,比如故事发生的地点、时间、人物和情节。我想,这种能力其实和我们的阅读能力是一致的。

了解完影片之后,就是第二个版块“读懂色彩”。在电影里,色彩就是语言,就是思想,能表达情绪、情感和节奏。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透过这些色彩的变化,读懂颜色背后的语言。王国维先生在《人间词话》中就写过这么一句话:有我之境,以我观物,故物皆著我之色彩。

我想,读书、观影都一样。

第三个版块,互影思考。《风之谷》《星河战队》和《安德的游戏》这三部电影都是根据科幻小说改编而成。为什么在科幻小说、科幻电影里,人们会把那么不起眼的小飞虫,假想为人类未来最强大的敌人?宫崎骏导演让我们看到,一个小的东西是怎样和一个大的东西进行抗争,人与自然应该怎样对话。他在思考,任何自然其实是可以和谐相处的。

宫崎骏对于自己的电影,也作了非常深刻的环保和科技方面的思考。所以在这部电影之后,我又进行了课外阅读推荐。我推荐给学生阅读的是《岩松看日本》。

经常有老师问我,这样的一部电影,该怎么备呢?第一步当然是要看电影,就像我们文本解读一样,只有你深入地读文本,才能够解读出你的心。宫崎骏的每一部电影,我都看过不下20次。

第二步是主题阅读,读和宫崎骏有关的书,听和电影有关的音乐以及看相关评论,这样可以提升我们的人文视野,开阔我们的思路。

我们就这样把把宫崎骏的10部电影做成了一个系列课程——点状课程的开发。


宫崎骏电影线性课程与立体课程


接下来,聊一聊线性课程。线性课程,即围绕一位导演的多部影片进行横向内容比和纵向时间比,横向重在对主题的提炼和讨论,纵向则将主题置于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加深认识。比如,我把《风之谷》《幽林公主》《天空之城》放到一起,从横向上看,它们有什么共同主题?环保!我们讨论的话题就是“守护自然的生命之树”。纵向看,这三部作品是宫崎骏在不同时期的创作,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,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变化,这是我们第二个要探讨的话题。

最后,分享我的立体课程。所谓立体课程,就是让电影和不同的艺术形式及不同的学科进行对话,引导学生将电影与文学、绘画、音乐、舞蹈、建筑、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联系起来,进行立体思考。

我把《千与千寻》和《格林童话》中的《糖果屋》进行比较。《千与千寻》中,千寻的父母偷吃给神灵的食物而变成了猪,千寻历尽千辛万苦,克服重重困难和危险,终于让父母恢复了人形。而《糖果屋》呢,是讲一对兄妹被继母抛弃,流落荒岭,饥饿难耐,拼命地肯吃了糖果屋的糖果,糖果屋里的女巫想把兄妹俩吃掉,但是兄妹俩靠自己的智慧成功地逃离了女巫。

我曾经跟孩子们探讨一个话题,为什么童话故事中的女巫一定得死?在这个故事里,我们就把电影和文学的世界进行一个链接。其实不管是电影还是文学,在这两部作品当中,都有两个关键词。一个是贪欲,一个是救赎。这就成为两部作品之间的链接点。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伟大,就在于他们能够深入浅出的把深奥的隐藏在这样的故事当中,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心灵的熏陶。

我也做过电影与历史的对话。比如《红猪》这部电影,这是宫崎骏唯一一部以男性为主题的电影。这部电影其实是宫崎骏的个人写照,很多孩子一开始看不懂,我就和孩子一起讨论与这部电影相关的历史瞬间,比如冷战、东欧剧变、苏联解体、海湾战争等。如果关注了这些历史瞬间的话,我们就可能读懂宫崎骏当时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。

美国诗人惠特曼诗中写道: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,他看见最初的东西,他就变成那东西,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……

在开发电影课程的过程中,我看到了学生在锻炼中的真实成长。我让他们围绕集体观看的影片展开演讲,用“电影+文学”的方式推荐自己喜欢的作品。学生在完成过程中,经历着语文学习——对资料进行收集、浏览、摘录、整合,自主用图片、文字、声音等形式展示想法,听取意见、修改、讲演、互动等。此外,电影课程还让学生品书观影内塑人格、公开表现外塑形象,达到了内外兼修的效果。


【本文整理自《宫崎骏的梦幻世界》《沉醉光影、邂逅课程》《全国小学“电影遇见书”影视课程第一人邓夏秋:让电影遇上书》,如有侵权,请作者联系处理。】



↓↓↓ 点击"阅读原文" ,一键购买 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